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2024年中国银行业前100名单”

2024-09-04

2024年8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推出“中国银行业前100名单”,以2023年末国内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为依据排序,对前100家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和资产质量等综合展示。作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核心组成部分,这100家代表性银行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实现金融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一、前100家银行展现强大的金融机构实力


中国银行业前100家银行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业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建设强大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末,100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合计21.68万亿元,同比增长9.04%,占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的95.11%;总资产合计31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9%,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9.97%,占我国金融业总资产的69.24%。2023年,100家银行实现净利润合计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占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的97.06%。


分机构类型看,100家银行包括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56家城市商业银行、17家农村商业银行、2家民营银行和7家外资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在前100家银行中的占比分别为57.97%、23.22%、13.68%、3.90%、0.31%和0.93%。按照银行总部所在地看,广东、北京、上海和浙江四地入围银行最多,分别有14、11、11和10家银行,合占100家入围数量的46%,占入围银行总资产的84.74%。


与上年相比,前100家银行名单中,27家银行位次保持不变,31家位次上升,42家位次下降;排名上升超过5位的有8家银行,排名下降超过5位的有5家银行。其中,招商银行排名上升一位,首次跃居至名单第5位。


总体看,2024年中国银行业前100家银行名单展现了我国银行业在复杂环境下持续稳健发展的新格局。2023年,在国际地缘政治依然跌宕起伏、美欧国家因加息等原因触发风险事件的背景之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复苏加快,全年GDP增长5.2%;金融监管改革稳步推进,持续扩大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远大目标,为银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强国建设做出重要论述,对强大的金融机构,要求运营效率高、抗风险能力强、门类齐全,具备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银行业的持续稳健发展,为我国建设强大金融机构奠定了一定基础。其中,100家银行资产、资本和盈利持续稳健增长,发展规模在全国和全球都具备重要地位;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等各类型银行齐头并进协同发展,门类更加健全;经营效率保持较高水平,成本收入比平均值为36.61%,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状态;坚守底线防控风险,不良贷款率平均值为1.45%,处于历史低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效显著;大型银行和部分股份行持续拓展国际化业务,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特别是,前100家银行名单的入围门槛从上年的174.96亿元提升到196.92亿元(详见图1),银行业通过利润留存、股权融资等方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二、大型商业银行持续担当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六家大型商业银行持续在我国和全球银行业保持领先地位,在中国经济与金融体系中担当的主力军与压舱石地位突出。六大商业银行在2024年前100家银行名单中位列前7位,2023年末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合计12.5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8.78%,占100家银行的57.97%;总资产合计185.1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2.80%,占100家银行的57.98%;实现净利润1.3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63%,占100家银行的60.39%;成本收入比平均值为35.40%,较上年上升1.70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平均值为1.25%,较上年下降0.025个百分点。


按2023年末汇率换算为美元计价进行国际比较,我国六大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在全球排名处于前13名,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居于前4名,保持不变;交通银行排名第10位,较上年下降1位;邮储银行排名第13位,较上年提升3位。总体上,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银行业前20强中继续占一半数量(详见图2),地位突出,与我国金融结构及银行竞争力提升密切相关。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占主导地位,大中型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比高。202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约合50.10万亿美元,高于美国的23.67万亿美元,居全球银行业首位;四大商业银行资产、资本和盈利规模继续领先。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大商业银行还是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的主力军,服务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2023年末,五大商业行境外分支机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分别达到49个、16个、64个、31个和18个,境外资产规模合计约2.29万亿美元,境外营业收入合计约318亿美元。


三、中小银行整体经营稳健,集聚效应显著


中小型银行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深耕拓业,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资产负债规模实现稳健增长,资产质量稳中向好。在2024年前100家银行名单上,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分别同比增长9.23%、10.05%、9.39%、25.18%和0.83%,总资产分别增长7.15%、10.87%、10.03%、7.95%和1.80%。


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9073.08亿元,居于第5位,但相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大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2.72万亿元的均值仍有差距。在城商行中,北京银行仍稳居榜首,核心一级资本净额2411.46亿元,居于100家银行第15位。在农商行中,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位于1000亿元上方,分别为1164.57亿元和1129.67亿元,处于同业领先,居于100家银行第22、23位。


民营银行排名稳中有进,外资银行入围家数较上年持平。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两家民营银行持续入围且排名稳中有进,分别排名第45位和94位,较上年分别提升4位和6位。外资银行仍是7家机构入围。其中,汇丰银行(中国)继续处于领先地位,核心一级资本净额605.15亿元,排名第35位;其他6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分布于210.20亿元到292.26亿元区间,规模较为接近。


2023年,商业银行不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保持较强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持续夯实资产质量。入围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值为1.45%,较上年略降0.02个百分点;其中,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不良率平均值分别为1.39%、1.59%、1.39%、1.87%、0.58%。62家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改善;21家银行不良率低至1%以下,其中包括招商银行(0.95%)、4家外资银行和16家城农商行。


总体看,中小型银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特别是深耕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经济发达区域的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势头相对更强,41家总资产同比增速10%以上的银行中,有7成机构注册地位于以上区域。发达地区凭借在人口、产业等方面的禀赋优势强化了信贷资源的聚集,同时,域内地方法人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也相对较优,从不良贷款率看,成都银行(0.68%)、常熟农商银行(0.75%)、宁波银行(0.76%)、杭州银行(0.76%)等优于行业整体。


四、未来展望:建设强大的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银行业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金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银行业将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持续提升信贷投放质效,做到总量足、结构优、节奏稳、可持续,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负债成本管控为抓手,多措并举推动稳息差。维持商业银行利润的稳定增长,需要寻求更好的量价再平衡。在贷款收益率持续承压运行背景下,为缓释资产端定价压力,银行体系通过降低存款挂牌利率、规范“手工补息”存款、调优负债结构等多重方式持续加强负债成本管控。当前新发生贷款定价未见拐点,资产端收益率企稳仍有压力,但随着存款“降息”红利进一步释放,息差收窄压力有望边际缓释。


资产质量保持稳健,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不良处置持续推进。《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已于2023年7月正式实施,对不良认定总体趋严,旨在进一步完善银行业披露标准,提高资产质量透明度。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预期下,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政策的完善和推进,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形势预期。与此同时,银行业将持续强化重点客群差异化管理,系统开展房地产、大额客户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加强风险化解力度。


资本新规引领展业方向,推动银行业增强精细化风险经营能力。2024年初,《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借鉴最新国际银行监管架构及监管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切实提高银行风险敏感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导向作用。在保持银行业整体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引导银行回归本源,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激发金融活水,完善风险管理水平、数据治理体系和系统基础建设。

                                 



分享